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教招知识点-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教招知识点-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他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教育理念。

1.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库姆斯等人的陈述

非正规教育是继正规教育制度之后,针对正规教育制度的问题而提出的教育形态概念。由库姆斯等人所提出的关于非正规教育的经典定义是:任何在已建立的正规制度之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不论它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某种更广泛的活动的重要特征——其意在于为确定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服务。

从这以后,人们开始把非正规教育看做是对正规教育的补充、附加,甚至替代。同正规教育相比,非正规教育一般不大有结构性,组织形式较为分散,更具有工作与技能的倾向;目标有更大的针对性;时间比较灵活,成本较低;在教学方法上常常相对灵活,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的参与不受年龄限制而受兴趣和机会的限制;与其说它是抽象的和理论的,不如说它是具体的和经验的,应用更切合当地实际;教师的资格有很大的悬殊,这完全受正规的证书和训练所支配,更多地由机会、倾向和经验所决定。

2.非学校化社会:伊里奇的主张

“制度化教育”所暴露出的弊端,使得人们对学校本身是否有必要存在也产生怀疑。美籍奥裔学者伊里奇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甚至提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主张。

在伊里奇看来,教育是每个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可变因素和社会矛盾中的直接因素。学校当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它所受到的压力使学校不能再成为替人类服务的和培养“乐天派性格”的真正的教育工具;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因此,各种机构应该予以推翻,学校应该禁止开办,从而便可以恢复人们在社会上被正规的学校教育剥夺掉的自由,便可以恢复人们对机构的控制及重获在教育工作中的首创精神。没有学校的社会迟早会引起社会的全面变化,很可能打破现有教育所陷入的恶性循环。

3.教育革命:中国非制度化教育的尝试

中国的制度化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其文化内涵上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往往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致使坚硬的“制度化”的外壳里面缺少“制度化”的精神。一方面,可能由于内外关系和谐、妥帖、能够弥补法律和制度的不足,因为毕竟法律和制度是抽象的和呆板的,人们活动的情境是具体的和多样化的;但另一方面,一旦法律、制度等酌情处理,势必丧失法律,制度应有的尊严,导致法律、制度观念淡薄。

我国是在办学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推行普及教育的,相比较而言,教育正规化和制度化的建设就更容易受到干扰;这一点可以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频繁的教育革命运动中反映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革命是一场代价高昂的非制度化教育的改革试验,只不过它并不是如一些身处局外的外国教育家所想象的令人向往的教育改革运动,而是一场方向错误的失败的试验。它与西方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产生于制度化教育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所暗含的教育哲学思想与世界上许多非制度化教育的思潮并不吻合,而且即使在西方制度化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始终未能像中国教育革命那样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特有的国情所决定的。

在正规学校教育还没有经过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就采取了一种极端的非制度化的教育革命措施,不但“革命”的目的未能达到,而且把现代制度化教育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条件给破坏掉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种狭隘的经验主义恶性发展,达到反逻辑反常识的荒诞程度。最为典型的做法莫过于“开门办学”了。这种做法,把“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的基本规律,视作“三脱离”(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工农),主张以“开门实践”代替“学校教学为主”,即让学生大量地直接地参加政治活动和体力生产劳动。开门办学的结果几乎是取消了学校、取消了教学,以所谓的“社会大课堂”取代了现代课堂教学,以“在实践中学本领”取代了学习书本知识,以“学生自己管自己”取代了向教师学习。总之,狭隘庸俗的“实践经验”,被强调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体力劳作的经验被上升为一般的普遍意义的东西并被到处搬用。结果,从实际出发恰恰脱离了现实的广阔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演绎了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灾难性的一幕。

4.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理想

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家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之后,终身教育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上的认可,并成为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终身教育最初被有些人认为足制度化教育的扩充,而事实上,终身教育代表了一部分人试图取代“制度化教育”的一种理想。从终身教育含义演变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渐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

因此,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

教育形式化、实体化以至制度化,毕竟是人类教育文明的巨大飞跃,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而当教育越来越正规化且成为现代人观念中的教育的模样时,它在普遍地提高了人类文明的水准,解放了人的同时,又扩大了人与人之间文明水准的差距,使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越来越丧失自主性,丧失自然的求知欲望。这样人在从非形式化教育过渡到形式化教育,从前制度化教育过渡到制度化教育,形成独立的大规模教育系统之后,又在新的基础上转而提倡非实体化、非制度化、非体系化。

练习题(单选)

1.有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是( )。

A.制度化教育 B.学校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家庭教育

1.【答案】C。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在这种制度下我们更有可能构建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