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国内常见的著名的户外品牌都有哪些

国内常见的著名的户外品牌都有哪些

中国大陆的户外品牌,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世界户外品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OEM(贴牌代加工)是其根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户外运动市场的崛起,让江浙、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户外用品生产厂(主要为国外品牌提供代加工)看中了国内市场潜在的消费力。他们利用国外户外品牌代加工的生产线、模具,自行“生产”出针对国内市场的户外产品,多以背包、帐篷、服装等常规户外消费品为主。这个“生产”其实就是模仿——完全没有研发元素的模仿——高端材料供应受限制,就找相关替代品。销售的渠道也搞得及其神秘:专走秀水、雅秀之类的外贸店。这样做一来可以把所谓“尾单”、“余货”的传说编造得几可乱真。

二来销售价格也非常零活,让普遍的户外爱好者也消费得起“世界知名户外品牌”。我们以低廉的价格消费着TNF、COLUMBIA、JACKWOLFSKIN、TEVA……并把这些假冒伪劣的“私生子”上升为了心目中崇拜的户外名牌。  真正世界顶极的户外品牌,最初是完全不屑中国市场的,也根本没兴趣和精力来中国打假。另外倒有一些国外的中档户外品牌,在欧美市场上遭到高端品牌的驱逐,他们力图在中国市场上夺回利润损失,开始以正规身份在中国合作办厂生产并销售自有的产品。比如BIGPACK、VAUDE、OZARK、SEATOSUMMIT以及一些韩国品牌等等。和假冒伪劣的“外贸尾单”相比,他们血统正宗,最起码有良好的售后保障。  像“路客”、“探路者”之类的完全称得上中国本土的品牌,靠着生产帐篷地钉、折叠椅、LED头灯、铝合金水壶等等户外“边缘”产品,也开始在“私生子”和“优良血统”的夹击中,艰难的起步了。  中国大陆早期的户外爱好者,穿着三百元人民币一件的GORE-TEX冲锋衣,背着欧美淘汰技术生产的背包,头戴着模仿国外款式的头灯,走进了西藏、飘过了丽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1年是中国大陆普及性户外运动的奠基时光,2002年到2005年中国户外开始迅速的膨胀,户外爱好者的消费激情是非常彭湃的。中档的欧美品牌在这个黄金时代进行着疯狂的扩张——抢先铺开销售通路夺取市场份额是当务之急。于是,SIGG、LAKEN、VICTORINOX。不仅出现在专业的户外店里,就连小商品批发市场也有它们的踪迹。TTISS、PITORPAN等等,也以接近高端产品的材料和技术吸引着曾经是TNF、ARC的崇拜者们。  世界顶极户外品牌一反常态地对中国户外市场反扑,给这段黄金时代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我们看到了精致的防水拉链,绝对不是“外贸尾单“那种太阳晒晒就要开裂的假货;我们明白了真正的防水透气衣服,绝对不是两三百元就可以买到的。我们在观望四五千元的背包的同时,也知道了户外用品没有价廉物美只有一分价钱一分货。  国产户外品牌不甘示弱的紧跟其后,K2、SHEHE、SNOWWOLF、ACME等等推出了含有自身研发元素的产品,并且在价格上和款式上更多的考虑了中国消费者。本土化的研发队伍、高密度的生产线、同功效低成本的材料的选用,决定了国产户外品牌比欧美品牌有着无与伦比的价格优势。团购——这种新颖的销售方式,也率先被国产户外品牌采用,意味着聚集性很强的户外爱好者群体,能以六折甚至更低的价格购买到高性价比的产品。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利用价格优势夺取市场份额,虽然淡化了品牌的内在价值,但这也成就了国产户外品牌同欧美中档品牌、世界顶极品牌的三足鼎立。  无论是什么产品、也无论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反正只要先搬进来,再以“高科技“包装宣传一番,然后售价上照顾到40%以上的消费能力,就必定能吸引中国的户外爱好者,并从中获得欧美市场所达不到的利润。这体现着中国户外爱好者激情四溢的过热消费观,也是市场不成熟不理性的标志。  2005年以后,中国户外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过渡期,曾经炽热的户外消费群体逐步从盲目的攀比花费中清醒过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户外爱好者开始理性的关注一些装备的评测,并且有判断的从中筛选出商业目的和个人观点,然后才引发购买愿望,而且将更多的考虑团购、网上商城等多维购买渠道。  经历了中国户外的黄金时代,世界顶极品牌、欧美中档品牌和国内品牌也开始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顶极品牌仍然像奢侈品一样高高在上,以高端的价格、先进的设计和材料俯视着中国户外消费者,并且在特殊产品(比如高海拔用品、高强度户外)上有着固定的消费群;欧美中档品牌加大了品牌凝聚力和产品销售通路,同时也引进欧美研发技术,以此来丰富在中国本土的产品线。价格上也跟顶极品牌拉开距离,贴近中国普通户外消费者;国内品牌依旧拉扯价格大旗,昔日的户外装备OEM企业也开始挑选部分经典产品自创品牌面向国内。对于自行的研发元素,仍然是国内品牌的竞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