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罗马式是什么?

罗马式是什么?

9至12世纪,西欧兴起“罗马式”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刻、绘画及工艺美术等方面。“罗马式”(Romanesque)一词意指“罗马的影子”,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从语言学角度用来指使用罗马语(即拉丁语)系的各国,如用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的西南欧各国,但自1824年起被法国艺术史学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建筑滑棚萌芽于加洛林王朝时期,主要为天主教的教堂和修院建筑。这种罗马式教堂在主体设计上曾受到“巴西里卡”教堂形式的影响,即多用长方形会堂布局,但因其模仿古罗马凯旋门,城墙、古堡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式的券、拱等才有此名,从而与“巴西里卡”式本质有别。罗马式教堂的主要特征为厚实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形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上部饰以圆弧形拱环、交叉的拱顶结构,以及层叠相重的连拱柱廊等,因教堂建筑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券,而达到了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但教堂内部光线黯淡,容易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之例在西欧各地均有一些:在意大利有建于1063年的比萨大教堂和建于1098年的米兰圣安布罗斯教堂,在法国有建于1070年的卡昂圣艾蒂安教堂和建于1080年的图卢兹圣沙宁教堂,在德国有建于987年的美因茨大教堂和建于1110年的沃姆斯大教堂,1133年建成的英国达拉姆大教堂也突出体现了12世纪罗马式建筑的精华所在。在罗马式艺术时代,雕刻和绘画都是服务于建筑的,即为建筑主体之延伸或其局部之点缀。从雕刻作品来看,它们主要为罗马式教堂大门上的半圆形额板浮雕、柱头和柱底雕刻,柱身圆雕及圣坛或座椅上的装饰雕刻。其额板浮雕一般以《圣经》中的“最后审判行让中”为题材,浮雕中心为审判世界的耶稣基督雕像,周围则乃比例较小的各种人物雕像。这类作品中艺术价值较高的有法国南部莫伊萨克的圣皮埃尔修院教堂正门上的《最后审判》浮雕。其中央是头映椭圆形灵光环的基督,四周为福音书的象征图像,两旁站立着天使,下方为先知、长老、蒙福者和受罚者等众多人物雕像。法国奥顿大教堂中的额板浮雕《最后审判》则用夸张的人物造型刻画出立于蚌形光环之中的基督,其右边为轻歌曼舞的天堂生活,左边为惩罚罪恶的地狱判决,下方则由各种善善恶恶的灵魂群雕构成横贯门顶的水平浮雕饰带。而法国图卢兹圣沙宁教堂中的大理石浮雕《荣耀归于宝座上的基督》也是罗马式雕刻之精品。教堂建筑中的柱头、柱底、柱身及其它装饰雕刻大多以天主教历史事件、人物和《圣经》故事为题材。此外,在教堂浮雕、青铜门组雕、圣物箱雕刻,石碑石棺雕刻,以及牙雕、骨雕,木雕等手工艺雕刻中,“耶稣诞生”、“圣母与圣子”、“十字架上的耶稣”等也是罗马式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绘画在罗马式艺术中不太突出,主要为教堂内的彩色玻璃嵌画、镶嵌画和湿壁画,以及当时流行的圣书手抄本中的细密画插图。彩色玻璃嵌画以圣像和圣徒故事为主,用以装饰教堂窗户。它开始于加洛林王朝,在哥特式档山艺术时代达到鼎盛,以法国夏特大教堂12世纪的花玻璃组画最为著名。镶嵌画主要受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影响,以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中的宗教镶嵌画为典型代表,亦流行于托斯卡纳、罗马,西西里等地。教堂湿壁画因绘画材料的限制而保存完好者甚少,比较著名的有西班牙塔忽尔圣克莱门小教堂中的壁画《主的威严》,表现基督作为世界救主而具有的神圣性。手抄本《圣经》插图常用装饰性、图案式方法来表现画中人物的衣纹,给人一种衣纹紧贴肉身、如同从水中走出的感觉,故有 “湿衣褶风格”之说,其典型作品为12世纪英国的《朗贝斯圣经》和《布利圣经》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