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中医怎样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的饮食搭配

中医怎样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的饮食搭配

一、 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大法。

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

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 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

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

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 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

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 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腐败、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1.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2.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3.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

《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

饮食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不同的。

4.食养的内容按历代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常用的近百种食物的补养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

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5.中医饮食治疗,习称“食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它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法十分丰富,是为中医天然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后又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专著相继问世。

6.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扶正与祛邪两方面。

[例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所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他同时还指出药疗与食疗的不同之处:“药性刚烈,犹若御兵。”

“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他并引用扁鹊语:“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牛肉搭配番茄

红肉是铁元素的重要来源,而牛肉中铁含量尤其丰富,遇到富含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的番茄后,牛肉中的铁能够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而在炖牛肉时,加上些番茄,还能让牛肉更快变烂,缩短烹调时间。

鸡肉搭配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一道东北名菜,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这是因为,蘑菇中含有丰富的鸟苷酸盐,鸡肉含有丰富的肌苷酸盐,在熬制过程中,它们都会释放出游离的谷氨酸钠,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使鲜味大大增加。

鱼肉搭配豆腐

豆腐中的蛋氨酸含量较少,而鱼肉中这种氨基酸含量丰富;鱼肉苯丙氨酸含量比较少,而在豆腐中含量较高。

因此,这两者混合食用,可取长补短,提高营养价值。

更重要的是,豆腐含钙多,而鱼肉中丰富的维生素D能加强人体对钙的吸收,使其补钙效果更佳。

羊肉搭配白萝卜

这两样食材可谓绝配,从中医角度来说,白萝卜性寒凉,能润燥清火,而羊肉比较温热,因此两者在寒热方面比较平衡。

从营养上来说,吃萝卜可以补充钾和膳食纤维;从口味上来讲,两者搭配既能减少萝卜的辣味,也能减少羊肉的膻味;从消化角度来说,加了萝卜,可以减少吃羊肉后的油腻感。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

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

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

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

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

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

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

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