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见这样的报道,有一女士在网上发帖,称她在上海地铁车厢里遇到迷药,因警惕性高,迷药施放者未能得逞。
她特发帖请大家注意。该帖很火,同时使人恐慌。后来有警方出面解释,说是精神幻觉等等;也有媒体采访医生(麻醉师),做出不可能的解释。
我回想到,就在前几年,也有类似的报道;似乎每几年就会有一次。这说明,在一些人们的意识里,世上有这些迷药。这是这类流言能传播的社会基础。
这类地铁迷药到底有没有,是精神紧张导致的幻觉,还是迷信,文艺虚构?
我想从药学的角度做点较深入的分析,借机宣传一些药学的知识。
肯定能帮助更多的人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增加社会的和谐。故也请有心人能帮忙多作转载。
从现代药学来看,有可能产生类似地铁迷药犯罪效果的药物只有三类:麻醉药、致幻剂和催眠药,后二类的一些品种也有用作麻醉药使用的。下面逐一进行分析,结论就在分析之后。
▼第一类药物是麻醉药。
这类药常用于各种外科手术,起效后,患者任凭医师如何动刀,没有疼痛感、没有知觉。这是外科手术的必要条件。
全身麻醉药依其药物进入体内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后者需用注射器,直接打进血管。前者是一些气体或可挥发成气体的液体,使用时要给病人带上麻醉面罩(或类似的器具)。
用麻醉面罩的目的,一是使患者能吸入合适的浓度的麻醉气体,二是保证整个房间(手术室)里没有麻醉气体的溢出,不然医生护士都二麻二麻的,谁来做手术呢?
不用麻醉面罩,要有多大的麻醉药气体的浓度才能使人麻醉呢?这可以计算出来,但不需去算了。
因为如是麻醉气体,肯定要用压力钢瓶来装才行。
但,如达到了这个浓度,地铁车厢里被放翻的就绝不止一人;如施放者没有特别的防护,自己也会被麻倒。
此外,用吸入麻醉药物,起效也要5-10分钟。
还有,麻醉药可使人失去知觉,但不能控制人的意识。
因此,在地铁车厢中是不可能采用这样的药物的,也无法采用。
▼第二类药物是致幻剂。
这些药物在较小剂量时可引起幻觉、错觉,即感知、思维和情感的异常。
这里强调小剂量,是因为有好多药物在大剂量(中毒剂量)时,也有类似的精神障碍,如酒精过量(酗酒)。
致幻剂可作用于中枢的某个受体,导致幻觉。
药物的代表有麦角酰二乙酰(LSD)、摇头丸、氯胺酮(K粉)等。
这些致幻剂严格地说是不能叫药物(或法定药物)的,因为没有相应治疗的病症,即适应症,没有用于临床(氯胺酮可做麻醉药用)。
这些药物中的好多都沦为毒品,即所谓新型毒品。
有的人追求幻觉、快感、high,在一些场所如迪吧酒吧,通宵舞会时有发现,一些明星吸毒,也是这类药品。这是另一个社会问题,不在本文讨论。
很明显,致幻剂不可能成为地铁迷药。
因为地铁旅客众多,一个正常人不可能被强制服下这些药物,而服药后到出现幻觉还需要一些时间。
▼最后一类药物则是催眠药。
这些药吃了使人想睡,嗜睡,失去意识,在某些场合就受人摆布了。近年来用这类药犯罪,劫色劫财的案件多有报道。其中臭名昭著的是三唑仑(海乐神、酣乐欣),该药物属安定类安眠药,其特点是药效强、显效快(10分钟)、持续时间长(4-6小时)、溶于水和其他饮料,又没有任何味道。
这几个特点简直就是为犯罪分子准备的,故被犯罪分子看中,俗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一不小心,喝下犯罪分子备的溶有三唑仑的饮料,就中招了。
国家早已注意此药,列入了毒品目录,被更严格地管制;在中央电视台的焦点新闻中都报道过。但仍有人顶风作案,在网上兜售三唑仑,人们还是不得不防。
不过人们在地铁里一般时间不长,一般不会喝水什么的;在地铁里这种犯罪还未见报道。
上述三类药物虽都各具有地铁迷药的某种特性:失去知觉、失去意识或出现幻觉。但从整体看都不符合地铁迷药的描述。
结论只能是:让人“在地铁里神不知鬼不觉就被迷晕的迷药”,根本不存在。
有这个认识很重要。记得以前做知青的时候,凡是相信有野鬼的人,总不敢走夜路,怕遇到鬼;而不相信的人,一个人也敢夜间外出。
信与不信,大不一样。
确信没有地铁迷药的人,不仅不会因此神经紧张和恐惧,还会使谣言止步。
笔者写此文时还注意到:网上出售的香烟型迷药、喷雾型迷药、少女迷情粉等,大多都是由三唑仑等现代毒品制成。
“但传闻中的“迷魂药”,通过拍人肩膀、喷人脸部,或者给人闻一闻就可以使人“迷魂”,在意识清醒时被他人控制意识和行为的情况,迄今还没有一起被证实”。
另据报载,十年前的2001年3月,由江苏《健报》杂志和江苏赐百年营养产品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百万元悬赏征集迷魂烟、药”活动,至活动结束,历时近一年,但无一人拿走这100万元悬赏。
两发起单位称:为了维护科学尊严,澄清长期讹传,“百万元悬赏征集”活动继续有效,谁能提供此类“迷魂烟、药”随时可径直前来领赏。此奖项至今未见认领,这可作一个没有迷魂药的证明。
不过针对用现代的“迷药”——三唑仑等犯罪,还得要啰嗦几句。
药物是具体的物质,总要通过进入人体,吸收后才能发挥作用。
不吃进药物,“神不知鬼不觉就被迷晕”的事,决不可能出现。
出门在外要切记,不接受任何陌生人的食物饮料,防止“祸从口入”。如在火车上,当离开座位(如上卫生间)后回来,原有杯子里的饮料一律倒掉,清洗后再加水。不然就可能“杯具”了。
《水浒》里的杨志如始终坚持不喝白胜的酒,就不会中计,失去“生辰纲”。
总之,只要严格把好吃喝吸这一关,任凭哪种“迷药”,都不会对你发生作用。
本文转载自网易健康《健康大家》
栏目,原文链接《徐正:”地铁迷药“到底是什么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