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描述了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描述了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一 《隆中对》的战略设想与荆州之失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其谋划的整体战略构想。而以曹操集团、孙权集团、刘备集团“三分天下”,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思想的第一阶段目标,弱小的刘备必须在各种势力的争夺中建立有效的战略基地(最终选取了益、荆神亏两州为目标),以成鼎足之势。然而,要全面实现整体战略构想,还必须实施第二阶段的“钳形战略”,即:蜀汉刘备集团在建立了两个以上较为巩固的战略基地后,即可兵分两路夹击曹操,最终统一全国。《隆中对》问世于公元206年,公元214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占据成都(益州),仅用短短8年时间就实现了第一阶段的任务,证明《隆中对》的分阶段目标是较为科学和可行的。 1、刘备集团选取荆州作为战略基地,是明智之举。东汉末年全国共有十三州,其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早已占据了冀、青、幽、并、徐、兖、豫等七州,拥兵百万、势力游并神巨大,具有无可比拟的政治、经济、人才和军事优势。刘备在创业之初,只能是避其锋芒,不能与曹操直接对峙。而面对占据江东扬、交两州的孙权集团,也不能作为进攻目标。因为孙权兵精粮多,地势险要,有长江为天然屏障;团结孙权,可以建立抗曹统一战线,避免刘备孤军作战、以卵击石。最后剩下的荆、益、凉、雍四州中,凉、雍两州远离中原,又长期在马腾父子管辖下,根本不适合作为刘备恢复汉室的战略基地。所以,从当时的具体条件看,刘备只能选择益、荆两州加以突破。(益州于公元214年收入蜀汉集团名下,并成为其政治中心。) 荆州在东汉时管辖“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甫郡、章郡”等郡县,水陆交通发达,战略意义重大;从地理水文条件分析,当地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且政治安定、学士众多。荆州行政长官刘蔽肢表胸无大志,只求从容自保。因此,刘备攻取荆州是明智之举。按照诸葛亮的设想,以益、荆两州互为照应,就为第二阶段的钳形战略突破创造了条件。 2、荆州得失是《隆中对》思想全面实现与否的关键。在诸葛亮的设计中,一旦占据益、荆两地,必须要“……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安定边境,等待时机即可兵分两路,夹击曹操,全面实施统一天下的“钳形战略”。如前所述,益、荆两州缺一不可。得到荆州,则“钳形战略”可以推进;丢掉荆州,则只剩下益州一地,蜀汉集团的对外形势将急转直下,“钳形战略”失去意义。刘备占据荆州,必然引起曹操、孙权的恐慌和敌视,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被东吴袭杀,导致刘备集团只能退守成都一地。诸葛亮在苦心经营益州基地若干年后,虽励精图治多次北伐,也只能接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隆中对》第二阶段的目标没有实现,这与荆州的失守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 荆州丢失的原因分析 史学界部分人士把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钳形战略思想不能得以实现的原因归罪于关羽,认为他没有执行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方针,刚愎自用,导致“大意失荆州”。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诸葛亮的整体战略思想不能得以实现、荆州不能得以长保,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1、诸葛亮提出的“兼有益、荆”构想与“结好孙权”的外交政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钳形战略终究不可能实现的根源所在。荆州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是其北上伐魏、战略扩张的志在必得之地;同样,在孙权心目中,荆州也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在荆州的争夺中,孙、刘两个武装集团的矛盾尤为激烈。矛盾从公元208年刘备借荆州就已经开始了。在赤壁大战之后,北方曹操的势力有所削弱,孙、刘矛盾上升。孙权采取各种手段想让刘备退出荆州,但几次三番都被刘备搪塞过去,最后刘备提出:“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②孙权见刘备无意放弃荆州,恼羞成怒,遂派大将吕蒙袭杀守将关羽、夺取荆州。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惜调动蜀汉大部分军力,与东吴在夷陵决战,导致刘备兵败身死。可见,孙、刘两家为了荆州,不惜破坏当初为联合抗曹而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进而反目成仇,证明了诸葛亮提出的“兼有益、荆”的构想与“结好孙权”的外交政策本身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根本办不到的。可见,历史上任何一种统治集团,都是不可能拿原则问题做交易的。 2、在蜀汉集团内部,对荆州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分歧。这也导致了诸葛亮钳形方略不能实现。刘备君臣对荆州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东吴。东吴方面的孙权、鲁肃、吕蒙、陆逊等人把占据荆州既看成是增加东吴的门户,又看成是孙权兴霸称帝的战略要地,总是千方百计欲夺而安之。然而在刘备一方,除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荆州……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外,其余人士很少提及,而与诸葛亮齐名的著名谋士庞统还公开唱反调,称:“荆州荒残,人物殆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③在刘备率主力离开荆州、进攻西川时,选择了有明显缺点、不能驾驭全局的关羽作为留守大将,这本身就是对荆州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表现。特别是孙、刘两家撕破脸以后,诸葛亮也没有坚持要夺回荆州,而是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实际控制地位,以求和平共处。所以,在三国之中相对弱小的蜀国,最终选择了以益州为战略基地,直到灭亡。可见,诸葛亮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不能不在复杂多变的斗争中调整战略初衷。若诸葛亮一意孤行要保持原来的战略构想,到头来只能是四面树敌,得不偿失。所以,“兼有荆、益”只是诸葛亮的梦想罢了。 3、荆州在处于刘备集团控制时,配备的留守人员结构存在严重问题。这是导致荆州丢失的直接原因。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成武艺超群、但又骄傲自大的一员猛将,虽有“斩颜良、诛文丑”的赫赫战功,也有“走麦城、失荆州”的败笔。精彩的历史故事渲染了个人英雄主义,往往让人们把丢失荆州的直接责任全部推卸到关羽一人身上,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关羽作为刘备集团武装力量的“五虎上将”之首、荆州留守主官,固然要对丢失荆州负重要责任,但整个荆州地区文武官员人员配备不和谐,是关羽缺乏得力助手、必定要失败的重要原因。从刘备离开荆州、进兵西川到关羽兵败的整整十余年时间里,蜀汉集团未对荆州留守的文武官员进行必要的调整,长期使用关平、廖化、刘封、糜竺等人,关羽身边缺乏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战略眼光的文臣武将,战略谋划严重滞后。当时,荆州地区处于千变万化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中,人才竞争则是关键,孙、刘两家在军事人才方面的较量结果是明显的。特别是东吴方面主张与刘备友好合作的鲁肃死后,继任者为主张夺回荆州的吕蒙。对于东吴这样一种带有明显意图的重要人事变动,蜀汉集团竞未做出丝毫的应对措施。假设蜀汉集团能审时度势,迅速调整、充实荆州高层主官,做好组织和军事斗争准备,那么历史将会改写。事实上,正是吕蒙一手策划了袭杀关羽、占领荆州的方案。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人才支持,加之关羽本人存在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和轻视士大夫的缺点,一代枭雄败走麦城就是在所难免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丢失荆州应当是“一果多因”,并不能归结为诸葛亮用人不当,或推卸为关羽“大意”。 今天,三国文化巨大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为一睹三国故城前来荆州旅游。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三国文化是荆州旅游推介促销、招徕游客的主要品牌。从掌握的市场偏好看,对荆州的认可度和闻名度高,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的游客到荆州,多是因为三国故事和荆州之地的历史传说而来。从国外市场来看,对荆州三国文化情有独钟的有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多数日本、韩国民众对三国耳濡目染,对三国故事与人物耳熟能详,对荆州古城和三国遗迹都流露出极大的兴趣。港澳台地区的游客对关公更是崇敬,通过膜拜关公祈福、祈财、祈平安已成为几乎所有到荆州来的港澳游客的必修课。从国内市场来看,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每年也有大批游客前来荆州观光旅游、祭拜关公,开发三国旅游的市场潜力很大。因此,加强荆州地区三国史料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