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战争中,战争迷雾并未消失,只是转变了存在的形式。无论是冷兵器、热兵器、热核兵器时代的战争,还是今天的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高技术战争,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无论是广阔还是狭小的战场上空,都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
克劳塞维茨对此一言中的:“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
现代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特别是集高新技术之大成的信息作战系统,把雷达探测、光纤通信、数据处理和遥测控制等技术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自动化的技术群体,交战双方获取战场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
在这种条件下,那种因信息匮乏造成的 “传统战争迷雾”正随着战场信息的成倍增加而逐渐消散。然而因信息泛滥、信息过剩所造成的“现代战争迷雾”却又骤然袭来。
“现代战争迷雾”的困扰,使指挥员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因信息的极度贫乏而难以决策,而是因获取的无关信息过量而无所适从。由于获取战场信息的途径增多,信息急剧膨胀,特别是双方有意识地散发大量的废旧信息、虚假信息,造成信息超载甚至信息泛滥,使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格外费时费力。
有价值的信息常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而那些急剧涌来的不准确、不可靠甚至互相矛盾的信息却大量充斥战场,给战场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制造了新的模糊性,使战场又回到“不透明”。
当“现代战争迷雾”袭来时,信息技术处于劣势的一方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拥有信息优势一方,通过信息作战,可向对方信息系统倾泄大量“信息垃圾 ”,使其信息系统处于饱和或超载状态,导致工作混乱和瘫痪,从而陷入更加浓重的战争“迷雾”之中而不知所措。
破解大数据时代的“战争迷雾”进展——走进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军用数据与知识工程实验室:
数据不断更新,信息快速传递。战场信息和旅、营、连三级指挥数据在实验室屏幕上高速流转,实验室的郝文宁教授边走边介绍:“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场环境日益复杂,基于信息系统的各种作战力量以大空间、多渠道、多方式广泛作用于多维战场空间,引发了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这些数据由于体量巨大、类型复杂,极易使军事指挥决策者深陷‘数据海洋’,从而影响决策水平和作战效能。”
只见郝教授在大屏幕中输入关键字“机动”,数万条相关信息链接立即分页呈现。郝教授解释,这些数据出自各军兵种和作战部队,往往因“条块分割”而导致数据关联判别程度低,难以支撑协同指挥。因此,如何建立全军统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据悉,该实验室的大数据研究十几年前就已开始。1998年初步实现了军事训练数据的关系化、标准化管理,2000年实现了多节点群联合作战演习的数据同步,2004年首次提出军用数据完整利用链的构建方法,研发了“军事训练数据服务支撑平台”,解决了诸军兵种联合演习数据的远程接入、汇聚等技术难题。
信息化战场的指挥员,需要像大公司CEO一样,紧盯着大数据屏幕指挥战争。因此,数据是否精准、正确,将直接影响指挥决策的成败。
走进数据采集处理实验室,各种形状各异的仪器装备让笔者眼花缭乱。随着陈刚教员的指引,笔者看到3个黑盒子,大小分别像一部手机、一个移动硬盘、一个DVD播放器。据悉,这3个不起眼的装备,就是该实验室为解决演习数据采集而研发的“单兵单装定位设备”“手持调理逗清早终端”和“北斗数据处理服务器”。这些装备可随身携带,可以实时采集、传输作战单位信息。
如今,该实验室已拥有全军规模最大的军事训练数据资源,正在加速建设全军首个军事语料库和军事训练本体库。“有了准确的战场数据来源,通过数据深度挖掘,指挥员就能快速获取并分析战场感知元素,从中发现作战对手的军事企图和行动规律。”陈刚教员介绍说,依靠大数据作支撑,指挥员在未来战场上将更加“耳聪目明”。
战争胜负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迫切需要一大批军用数据与知识工程方面的专正橡业人才。
在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指导下,数据规划建模、数据挖掘与信息决策、数据可视化、数据质量控制、数据采集处理、大数据技术等6个课程实验室和2个数据工程专修室相继落成,教学内山雀容、环境、手段与作战部队保持高度同步,该实验室已成为我军军事训练领域基础数据研究与服务保障的权威专业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警惕“现代战争迷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破解大数据时代的“战争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