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聊聊心理咨询的那些事

聊聊心理咨询的那些事

小芬是位初中生,成绩名列前茅。有一次春节过后到同学家去玩,同学无意中说了一句:“过了一个年,你胖了。”小芬便开始关注自己的体形,她常不吃早餐就去上学,午餐与晚餐进食也不多。有一次体检,她发现自己比同座的女生重了几斤,便认为自己还是不够苗条不够完美。于是拒绝吃鱼、肉、蛋等高蛋白饮食,仅吃蔬菜和少量米饭,后来,小芬发展到连续数天不进食,只喝水。身体明显消瘦,体重比原来下降了二十多斤,月经也停止了。

严重的营养不良使她体质明显下降,上一层楼都会气喘吁吁,无法继续上学,情绪也变得抑郁、烦躁、易激动。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把她送医院治疗。

小芬陷入了一种追求“美”的误区,她患的是一种在青少年中较常见的心理疾病“神经性厌食症”。根据国外的流行病学的统计资料发现,每十万人中有270位女性以及22位男性患有厌食症。由于近年来受“纤腰就是美”的偏差观念影响,女性厌食症患者呈上升趋势。而在15-19岁的青少年中厌食症的发生率约为0.48%。这使得厌食症继肥胖症和气喘病后成为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第三大问题。

该症主要是患者自己认为过胖或在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刺激下而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下降的一种进食障碍,常会引起营养不良、代谢与内分泌障碍,如女性停经等症状。此病的发病高峰在16-18岁,好发于年轻女性,据报道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10-20倍。

现在,神经性厌食是一个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心理卫生问题,有些年轻人追求以瘦为美,为了保持身体苗条而盲目减肥,最终导致厌食症的发生,严重者会因过度营养不良而死亡。另外,在一些中学生中,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长时间脑力活动,又缺乏体育锻炼,导致少食、厌食,长久以往也会引发厌食症,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典型的厌食症患者从外观就可以判断出来,即其体重明显的下降,所减轻的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15-25%。在患者的潜意识中总觉得自己的体形不完美,担心自己的体重会比别人重,因而拒绝摄入正常热能,或想方设法消耗体内的热能,如过多的体育活动、主动诱发呕吐、服用导泻药等。

在临床上,厌食症患者会出现腹胀、畏寒、大便习惯不正常(便秘及腹泻)、全身乏力等症状。在体检中,会发现患者脸色苍白、心跳缓慢、低血压、体温较低、皮肤干躁或脱皮、下肢水肿、皮肤出现点状出血。在血液检查中,患者会出现贫血、白血球过低、低钾血症或低血钠,血清尿素氮及肌酐增高提示血清中有毒物质出现异常的上升。这些情况会导致患者内分泌失调(如停经)及身体免疫功能的衰退。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心理障碍,其病因源自于心理人格发展的障碍以及社会人文环境造成观念上的偏差。患有厌食症的人除了对自己的体形及体重有某种程度的认知偏差之外,再加上家庭环境、个人情感、学习和工作上所承受的压力,会以“强调节食、拒绝肥胖”来缓解受压抑的情绪或者以过度控制体重来得到自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而厌食症患者在心理上存在有焦虑、抑郁、自卑以及歇斯底里的人格特征。

要解决神经性厌食症这种心理障碍,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在青少年中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改变“以瘦为美”的不正确审美观念和对肥胖的病态恐惧。学校也要重视加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正常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不仅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学生有能力参与竞争、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因为大脑必须获得足够的能源才能维持正常的记忆和思维,才能承受紧张的脑力活动。

一旦出现神经性厌食症的表现,必须到专科医院寻求专家的诊治,严重者还需住院治疗,首先要解决营养不良和代谢障碍问题。调整饮食结构,给予营养饮食,恢复体重。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可应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来矫正患者对于体形和体重的过度关注,改变他们的“超价观念”。

所谓超价观念是指患者完全按照他们的外形和体重来评价他们的自我价值,这种观念常常是患者产生厌食症的潜在心理诱因。适当的药物也是需要的,药物治疗对神经性厌食伴有的各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强迫、躯体不适症状都有效。

一、青春期的困惑―强迫症

小林去年从郊区考入市重点高中,她平时埋头读书,学习上是“尖子”。但性格较内向,与人交往不多。近半年来,头脑只能反复出现与男女亲热有关念头,她觉得这样很不好,但越想排斥它,这种念头却越是强烈和出现频繁。有时上课也会突然出现,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前不久,她亲戚家的女儿嫁给一个外地民工。这一行为使她不能理解。在对这一件事进行思索时,她头脑中突然又闪出这样一个念头:“我也要像她那样。”“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想法反复出现使她痛苦不堪。她开始回避男同学,与老师的关系也疏远了,上课不敢看男性老师。因为她害怕自己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她认为自己灵魂肮脏;她甚至想到了死。

小林是患了“强迫症”这种心理障碍。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复出现的强迫想法呢?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

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从我们对小林的心理测定结果发现,小林有着胆怯、害羞、刻板和不合群的性格。这样的性格特征妨碍了她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和理解。当她步入青春期这个敏感的阶段时,随着胜利发育上的逐渐成熟,性心理的发展也走向成熟。内心开始产生引种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但她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传统的观念以及个性特征又使她觉得男女交往是不好的事,会带来不良结果。

于是,在思想上极力排斥与异性交往的想法,而内心深处的异性意识又使这种想法反复出现在脑海中,形成了内心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而她亲戚女儿嫁给民工的事,进一步加剧了她内心的矛盾,使她头脑中反复出现这样一个念头,“我也要像她这样。”其实,这并非是要学她的行为,只是渴望能满足自己内心深处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

摆脱这种强迫念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要以接受的态度来对待头脑中的想法,接纳它、理解它,而不是排斥它。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头脑中想到一些与异性交往的事以及感情生活的某些方面,是很正常的心理;其二,在行为上,不要回避,要增加与异性的交往。做自己想做的事,顺其自然。

因为回避行为只能暂时减轻紧张,却会使强迫观念得到强化。应该学会面对,平时学习上的问题要主动找男性老师或同学商量;节假日也可约几个同学一起郊游,在交往中,会逐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会培养起自信;会发现自己所担心、所害怕的事实际上是不会发生。

二、是友谊还是爱情?

小红今年16岁,是高中一年级的女生,心里喜欢上了比她高一届的男孩子。他们两家父母是好朋友,交往频繁,他们俩人也经常接触,开始是谈论各自的学习,不知不觉相互产生了感情。小红只觉得想见到他,渴望他也能对她好,觉得这就是爱。男孩也说喜欢她,有时还约她出去玩。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很紧张的,小红也知道要以学习为重,还希望能考上大学进一步深造。于是,小红便强制自己不去想他,可也许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原因,不但没有忘记他,学习成绩也有波动。小红内心很茫然,她问心理医生:“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我该怎么办呢?”

小红知道来找心理医生,说明她对早恋这一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敏感问题,还是有所警惕的。但对异性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却又把握不住,并因此苦恼不安,学习也受到影响。

那么,该如何理解友谊和爱情的本质区别呢?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友谊是同学、同事或朋友之间一种深厚的感情联系和行为互动。亲密、纯真的友谊是一种鼓舞人、激励人前进的精神力量。爱情则与友谊不同,爱情是两性之间的倾慕和吸引,是一种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的强烈而专一的感情。由于双方父母的密切交往,小红与比她高一届的男生相识并逐渐产生了感情。而这种感情就现阶段来说,还只是一种异性间的珍贵友谊。更何况小红还是个中学生,自己也希望认真学习,进入大学深造。

那么,现在就应该恰当把握友谊和爱情的分寸,与对方保持正常的友谊关系,而不要因过多的交往影响了学习。随着双方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成熟,或许能有一天,俩人之间的友谊会发展成为美好的爱情;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俩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在友谊的境地。即使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爱的情感,这也仅仅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常有的一种对异性的思慕和爱恋,而不是成熟的爱情。这种不成熟的爱就像果树上一枚半生的青果,现在就把它摘下来,咬在口中会又涩又苦。只有等到收获的季节,才能品尝到它的甜美和可口。

而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年轻的中学生们,还须用学习和求知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我,就像果实的成熟需要更多的阳光和雨露一样。也只有到那个时候,你们才能真正实现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三、见到异性总是脸红怎么办?

小何是一位高中三年级的男生,也许从高一时就开始,有一件事常常折磨着他,使他很苦恼。他和女同学说话时,感觉特别紧张,总是脸红,于是只好回避异性。在与心理医生交谈时他就说,其实从内心将自己是希望和异性同学交往的,并且对一些出众的女孩会有爱慕之情,但脸红影响了他与异性的交往。为此,他很自卑也很痛苦。他来心理咨询,希望医生能帮他解决这个难题。

小何叙述的情况,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交恐怖症”,也是青春期生理及心理上巨大变化的产物。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互相之间产生好感及爱慕之心,是伴随着性机能成熟逐渐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青少年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希望和异性接近、交往,并且喜欢在同龄的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对自己在异性面前(尤其是自己所喜爱的异性面前)的一举一动都极为在意。一旦察觉到脸红、紧张,就想“赶走”它们,以保持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但往往越想控制住自己就越脸红。这就是小何的问题所在。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一,正确对待“想与异性交往”、“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要明白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她谈论的话题上,不要时刻检查自己“是不是又说错了什么”、“是不是又脸红了”等等。其实对每个人来说,紧张和脸红都是难免的,要允许它们出现,不过分地关注它,把注意力放在要说的话和要做的事情上,那种紧张或不安感自然就消失了。第三,如果说话时出现紧张和脸红,不要去排斥它们,不要认为只有不紧张才能把事情办好,人不可能等到紧张消失了再去做事。

另外,不要对自己期望和要求太高,期望值越高,生怕自己做不好,紧张感也就越发强烈。要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给自己定一个恰当而宽松的标准。要知道人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上楼的,而不可能一步跨上一层楼。

四、青春期抑郁症的原因

小芳从小聪明伶俐,也很听话。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是班干部。父母对她期望很高,只要她学习好,生活有求必应。初中毕业后小芳考取了重点高中,父母更是以她为骄傲。但入学不久,小芳就感到不太适应,班上同学都是来自各地的优秀生,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一次考试由于准备不充分,成绩一下子落到班上第三十名。小芳当时就哭了,觉得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此后渐渐出现头昏、失眠、心情郁郁寡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觉得同学都看不起她,自己也对不起父母。后来竟害怕上学,对前途失去了信心。

小芳的情况属于“青春期抑郁症”这种心理障碍。从小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忧患意识。家长只看到成绩,不知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或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时,心理上无法承受,抑郁也就难免产生了。就引发青春期抑郁的各种因素而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变故。对子女心理打击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婚变所造成的影响。家庭破裂引起的分离,会使子女缺乏安全感和被爱感,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有些孩子也许会认为是自己表现不好才使父母分离的,从而产生自卑自责。这些都是抑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迁居和转学。由于父母的工作调动和经商等原因,有些孩子在童年和青少年期经常随父母搬家或转学,这也会引发青少年由于“怀旧”而带来抑郁,特别是亲密好友的别离以及在陌生的环境适应不良、与新同学相处不好时,很容易呈现抑郁情绪。

3、亲友亡故。亲人和挚爱的好友突然亡故,的确是沉重的打击。孩子很容易由于过度悲哀和恐惧而产生抑郁,且需要很长一段时期才能逐渐好转,但其失落亲友的症结则一生很难解开。

4、自尊心受损。自尊心强且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成绩欠佳而又力不从心的孩子,家长与老师宜启发、暗示、诱导,避免直接的责罚以免伤及其自尊心而引发抑郁。因为自尊心受到打击是引发抑郁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5、对异性的思慕。青春期的男女青年正在迈向生理成熟的过程中,性心理的种种变化也是极自然的。故少男少女易由于暗自偷恋异性或唯恐所思恋的人失落而出现抑郁。

一般而言,由于女性发育较早,也较敏感,其心理上的异性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理解也较深刻,所以比男青年更容易因外在或内心的挫折和创伤而造成包括抑郁在内的种种心理障碍。因而,防止青春期抑郁的发生,首先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随时关心青春期女性的言行,以期尽早发现抑郁症的苗头并及时给予直接和间接的帮助。

五、棒喝“强迫意念”青春依然快乐

小英是一位高二的女生,平时埋头读书,与人交往不多,在学习上是个尖子。可是近半年来有一件事始终困扰着她,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源头发生在半年前,有一次她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讲错了一句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这件事使得小英很紧张,开始害怕在同学面前讲话,怕自己说错话而被人嘲笑。一位女同学还开玩笑地说:“小英是头脑里在想男生才答错问题的。”小英觉得受到了污辱,但又不便为此事与对方争论,只好把委屈和不满压抑在心中。后来,对方也许觉得理亏,向小英道了歉。

事情本来应该就此结束。但小英的内心却并没有平静,仿佛打开了一个神秘的魔盒。恐惧的幽灵占据了她的思想。每当一听到那位女生的笑声,小英心里便会没来由地一阵颤抖;每当一走进教室,小英都感到了一双眼睛在盯着她,在背后非议她、嘲弄她。小英很想忘了过去的事,每天对自己千百遍说:“忘了她”,可根本没用。她的身影不时地出现在小英的脑海里,使得小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减退,而且身体也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头昏头晕、心慌胸闷、手出虚汗,在噩梦中被惊醒,小英不得不请病假休息。

小英是病了。她患的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我们称之为“强迫症”。强迫症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强迫行为为主的强迫症,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反复计数等;另一类是以强迫思维为主的强迫症,没有强迫行为,但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问题、一些意念和情景,同时伴有不断增加的焦虑恐惧感。小英的情况属于第二类强迫症。

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性格上的原因。强迫症也是如此,性格内向、胆怯、害羞、追求完美的人较容易产生。追求完美的性格使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误,而现实生活又使人做不得不犯错误,于是内心总充满矛盾;内向胆怯的性格使他们遇到挫折不敢面对,总想逃避,内心总是很压抑。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长时期的矛盾和压抑是引起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小英有着类似的性格特点,课堂上讲错话只是一个诱发因素,使其潜在的心理问题暴露出来,因为她“完美”的自我形象受到了影响。而女同学的一句玩笑话又触动了其内心深处的另一个“禁区”――青春期的情感问题。由于小英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的较封闭的家庭,所受的家庭教育、性格特点使她觉得中学阶段男女交往是不好的事,会带来不良结果,于是在思想上极力排斥与异性交往的想法。

“说错话是在想男生”,促使小英内在心理矛盾公开化,导致其紧张恐惧,仿佛觉得自己从一个“完美”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堕落”的女孩,于是拼命想压制这种想法。但她越想排斥,头脑中的强迫意念却越是频繁出现。这就像一个皮球,你越用劲击打它,它就弹得越高;你要让它平静下来,不去理它才行。

那么,小英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强迫意念呢?首先,要以接受的态度来对待头脑中的强迫意念,理解它,而不是惊恐不安。在行为上也不要回避同学和老师,回避行为只会使头脑中的强迫意念更为强烈。应该学会面对,平时学习上遇到困难可主动找老师或同学商量,节假日也可约几个同学一起去郊游,在交往中消除隔阂,培养起自信。

由于强迫意念令人讨厌,也可采用“想法停止”的方法:先列出几种以前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令人愉快的情景,如过生日、与同学郊游或电影中某个快乐的场景。当强迫性意念在头脑中出现时,自己在心中大喊一声:“停!”然后将思想转移到预先准备好的快乐情景之中。如此反复训练自己,强迫意念便会逐渐消除,青春的人生依然会充满快乐和希望。

六、沟通自有真情在

小慧是一名高三女生,曾因转学而留级一年,在新的学习环境总觉得自己不很适应,内心感到痛苦和迷惘。她是这样向心理医生诉说的:“刚开始与人交往时,似乎很容易结交新朋友,但时间一久却难与别人发展成好朋友。无法将友谊发展下去,可能与我敏感多疑、不相信别人有关。因为我曾有过交友受挫、被人欺骗利用的经历,使得我信心不足,不敢开放自己。

无形之中在自己与对方之间建起了一层壁垒。现在我的头脑很乱,心情也很糟糕,我常常幻想我的家人或朋友离我而去,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困扰小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转学后对新的环境不适应,无法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不良情绪又影响了学习,使得她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倍感挫折、意志消沉,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要改变小慧目前的状况,心理医生建议她从改善人际关系着手。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将这种关系保持下去。虽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纷繁复杂,不同的人对别人的要求和期望各不相同,但是心理学家仍然总结出了帮助人们赢得别人、保持真挚的情谊,避免不良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成功地建立并维持所期望的人际关系。

1、交互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希望别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往往更注意自己的表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倾向,恰恰是在人际关系上常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对于小慧来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光有亮丽的外表,只想到自身的长处是不够的,要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常常想到别人的优点;用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全心全意地去关心别人。那么,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回报你。这就是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

2、功利原则。人是理性的动物或说是现实的动物。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才有交往的动力,人际关系才可以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虽然这种交换与市场上买卖关系中发生的交换不完全一样,它不只是物质的交换,更包含非物质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作为小慧同学来说,要想自己为别人所接受,与别人建交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就要在同学生病或有困难时,主动去关心和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