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我们来共同了解二战时期日本陆军(IJA)的主力战斗机:一式战Ki-43隼。一式战可以称之为日本陆军航空队在二战中的绝对主力,它从诞生之日起,便活跃在各个战场上,几乎参与了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所有的空中作战行动,也见证了日本帝国从膨胀、困窘到衰亡地过程。
谈到日本在二战中的主力战机,人们往往对零式战机印象最深,事实上陆军的一式战斗机确实扮演了和海军零战相似的角色,因此也被盟军称之为”陆军零战“。它是一款单座单发轻型战斗机,其性能与同时代的零战类似,技术水平非常接近,经常被盟军误认。与零战一样,一式战极为侧重缠斗能力,其格斗能力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零战;一式战和零战一样防护脆弱,机动灵活却速度缓慢,几乎没有装甲防护也没有自封油箱。
一式战斗机各型号共生产了5919架,绝大部分都毁于空战、空袭。在日本帝国最后的疯狂中,一式战成为了陆军”神风“特攻的主力机型。如今我们作为历史与装备研究者、爱好者的身份,来客观全面地剖析它地诞生与发展。了解一式战的战史,也是了解日本陆军航空队的发展沿革和历史,从而窥见日军的侵略和败退的过程。
背景与诞生
在日本帝国陆军航空队(IJAAF)正式启用一式战斗机Ki-43之前,其绝对主力为中岛九七式战斗机Ki-27。九七战也是一款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盟军称之为"Nate”,它于1936年10月首飞,1937年底进入日本陆军服役,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九七战装有两门89式7.7mm航空机枪,备弹1000发,使用两叶桨活塞发动机、固定式起落架和水滴式座舱。在侵华战争和诺门坎战役中,九七战和苏联的伊-16战机互角上下。苏联援华飞行队的伊-16飞行员使用一击脱离的战术,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彼时欧洲各国的新型战机,例如伊-16、Bf-109等均采用可收放起落架,为提升速度带来很大优势。
Ki-27战机,使用固定起落架 陆军航空本部为九七战的继承者Ki-43作出了如下要求:最高速度要达到500km/h,在5分钟内爬升至5000m高空,机动性至少要和九七战相同。中岛公司接受了这个极为苛刻的任务。Ki-43设计团队中,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小山悌为总负责人,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的系川英夫为主设计师,后者在战后成为了日本的“航天科技之父”,也是后话了。
Ki-43的原型机于1939年首飞。它的首次亮相却并不出彩,试飞员抱怨其机动性不如九七战,速度也不够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岛公司的设计团队在1939-1940年间作了许多改进。其中包括:整体的减重,为了减轻重量,Ki-43的后机身非常瘦削,机身相当单薄;改进机尾和控制面的形状和大小,改进了水滴型座舱的形状等等;在第11架原型机上,Ki-43使用了独创的“蝶形襟翼”,其在富勒伸缩襟翼的基础上改善了形状。第13架原型机整合了所有的改进。最终的试飞差强人意,但是陆航经历了诺门坎战役,并且大战在即,陆军航空本部最终接受了Ki-43的入列。陆军决定由中岛负责生产Ki-43,原先的中岛Ki-27九七战生产线移到了伪满洲国境内的哈尔滨。
服役与发展
1941年初,Ki-43战斗机开始批量生产。1941年为日本神武纪念的2601年,因此Ki-43得名一式战斗机,简称一式战。最初生产的一式战被称为一式战一型(Ki-43-I)。总体上来看,一式战一型几乎就是九七战的放大版。它使用中岛Ha-25型14缸星形引擎,两叶金属变桨距螺旋桨,在4000m的极速为495km/h。和九七战相似,最早的一式战一型在机首装备两门八九十7.7mm机枪,备弹1000发,装备两门7.7mm机枪的一式战也被称为一式战一型甲(Ki-43-Ia)。明野陆军飞行学校装备了最早的一批一式战一型甲,但是在训练中发现这款飞机有结构缺陷,在高过载机动中容易出现机翼损伤。中岛的工程师们改进了一型甲的机翼机身结构,同时把机首中的一门7.7mm机枪换成了12.7mmHo-103机枪,Ho-103是美国M2航空机枪的仿制品,弹药却仿制意大利的Breda-Safat12.7mm机枪的12.7x81mmSR半凸缘弹。使用这种混合火力的一式战被称为一式战一型乙(Ki-43-Ib)。一式战一型使用和九七战相同的八九式望远镜瞄具。
两叶桨一式战一型 最早装备一式战一型的一线部队是陆军第59飞行战队。59战队于1941年6月接收新兴的一式战,在1941年10月日军入侵中国衡阳的行动中,59战队的一式战为地面部队作了掩护。第二个装备一式战一型的部队是陆军第64飞行战队。64战队在1941年8月后开始接收一式战一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式战一型开始在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缅甸等地展开行动,多次参加了大型的空袭、伞降的护航任务。此时的东南亚盟军装备的飞机较为杂乱,且性能良莠不齐,除了柯蒂斯P-40、F2F水牛战斗机外,甚至还有老旧的柯蒂斯P-36、柯蒂斯-怀特CW-21战斗机(某魔法游戏中CW-21性能极佳,然而现实中可并不乐观)。南方军的一式战在面对这些对手时经常占据上风,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后的前几个月中,一式战让盟军吃到了不少苦头,日本陆航也诞生了加藤英夫、穴吹智这样的一式战王牌。
日本陆航地勤在为一式战一型做整备 一式战一型编队 在太平洋战争最初的日子里,日军就见识到了盟军皮糙肉厚的轰炸机如B-17,以及部分防护相当完善的战斗机如P-40等,为了加强火力,日军把一式战一型乙上的一门7.7mm机枪也换成了12.7mm机枪,于是这种装有两门机枪的一式战一型被称为一式战一型丙。尽管如此,一式战火力不足的缺陷依然日益严重。
图为向一架B-25轰炸机进攻的一式战。面对盟军的轰炸机,一式战已经力不从心 不仅如此,此前在试飞阶段一式战就出现过因结构缺陷而导致意外损伤的例子,尽管后续作了改进,但其仍然存在结构缺陷。它不仅毫无防弹能力,而且非自封油箱很容易受击漏油、起火;其脆弱的机体无法高速作战,在高过载机动中依然有可能出现损伤甚至解体。一式战一型495km/h的极速也迅速落伍,在面对P-40E时没有优势,也不易追上突袭的盟军轰炸机。
日本陆军航空本部希望陆航飞行队能延续开战时的优势,于是着手对一式战进行改进。一式战一型的改型即为一式战二型(Ki-43-II),一式战二型与一型相比改动很大。首先,二型换装了更大马力的Ha-115发动机,并且换用三叶桨;修改了机头的整流罩和散热器外形,以降低阻力;将原本脆弱的机翼加固,以改善强度并能挂载更大的炸弹,并将机翼截短了约30cm,以提升飞行速度;将原先的水滴座舱改的更流线型,并且将望远镜瞄具换成了百式反射瞄具。1942年2月,一式战二型正式首飞,并于1942年11月进入一线服役。在一式战二型研发过程中,陆军将Ki-43一式战正式命名为”隼“,希望一式战能像猎隼一样犀利、勇猛。一式战”隼“的昵称很快受到飞行员们的喜爱。
图为准备出发的一式战二型和其驾驶员、整备员 战争雷霆中的一式战二型 一式战二型很快便进入了南太平洋方面的陆军飞行战队服役。此时海军已经在中途岛大败,陆海军在南洋陷入鏖战,而日本方面的颓势已经日渐显现。1943年之后,盟军的新型战机陆续出现在战场上。美国海军的F6F地狱猫、F4U海盗;美国陆军的P-47C、P-51B,以及开展以来就对日本陆海军战机有极大威胁的P-38等,这些飞机普遍速度快、火力强、防护优秀,针对日本飞机机动灵活但速度慢、火力差、防护弱的特点,美国海军开创的”萨奇剪“战术强而有力。尽管日军飞行员很快就找到了应对萨奇剪的方法,但由于自身飞机的缺陷,并不容易反制美军的战术。此外,面对盟军强大的陆海军攻势,日本陆航在南太平洋逐渐入不敷出,难以补充损失的飞机和飞行员,以一式战为主力的陆航战队开始节节败退。
在1943年间,一式战二型经历了很多小改动,一式战二型甲继续修改了机头的冷却器形状,继续加强了主翼使其得以挂载500kg炸弹;一式战二型乙则改变了机首两侧的废气排气管形状,并且可以挂载可抛弃副油箱;一式战二型改则改动了加力系统,在使用紧急加力时能提升额外30马力,同时增大了部分机翼油箱的容积。一式战二型成了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生产最多的一式战,共有约4000架各型一式战二型被生产出来。
上图为挂载250kg炸弹和副油箱的一式战二型乙,下图为二型的最终型号一式战二型改 进入1944年,随着中岛四式战斗机Ki-84“疾风”开始服役,中岛公司的式战生产份额交由立川公司负责。立川公司继续对一式战二型进行改进:由于一式战二型速度依然缓慢,立川公司便换装了更大马力的中岛Ha-115-II型14缸星形发动机,标称功率为1230马力;为发动机配套了甲醇-水溶液喷射加力装置(但是并不稳定,且会对发动机造成损伤)。在外形上,一式战二型原来的散热片被取消,而是采用环列在发动机后的排气管布置,这一改动和海军的零战52型非常相似。经过改进的一式战被称为一式战三型甲,也是最后一款大批量生产并装备的一式战,立川公司还计划换装三菱Ha-112-II型发动机,同时将孱弱的两门Ho-103机枪换成20mmHo-5机炮,但是只生产了两架原型机便不了了之。这一项目被称为一式战三型乙,也就是战争雷霆中大名鼎鼎的“炮隼”。日军甚至还想给一式战装上更大口径的机炮,但是均没有付诸行动。
现存的一架一式战三型甲,可以看见机头的不同。另外还能观察到独特的蝶形襟翼 图为在日本知览展出的一式战三型甲,其机首细节很明显 图为一式战三型乙,可见装上20mm机炮后的机鼻鼓包。该型机只造了两架 1944年后,日本在太平洋方面屡战屡败,陆航的战线从新几内亚等地收缩到了菲律宾一线。随着菲律宾方面的失败,以及塞班岛、硫磺岛战役的失守,陆军航空队开始退守本土。面临美军B-29轰炸机的战略轰炸,一式战这种完全不具备高空作战能力和拦截大型轰炸机能力的轻型战斗机基本上退出了空战。本土的一式战一方面作为防空机起飞时的护航机,一方面用于飞行员的训练。一式战在战争末期的另一个用途,就是被用作特攻机。一式战操纵简单,而且存量较大,所以成为了陆军航空队特攻作战的最佳选择。
图为用于特攻作战的一式战三型甲 从1941年至1944年,中岛公司共生产了3190架一式战;1943年至1945年,立川公司接替了一式战的生产,并生产了2629架一式战。在这些一式战中,有729架一式战一型,5188架一式战二型和三型甲,还有两架一式战三型乙。除了日本帝国,一式战斗机也被其他国家和地区使用过。伪满洲国的伪军就曾使用过一式战,泰国、印尼、越南、朝鲜也使用过日本遗留的一式战斗机。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东北老航校创设之初,也曾使用过一些一式战作为教练机,这些一式战一直到1952年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附: 技术诸元: (以产量最大的一式战二型甲为例)
乘员:1人
全长:8.92m
翼展:10.84m
翼面积:21.4m²
空重:1910kg
最大起飞重量:2925kg
动力:Ha-115 14缸星形发动机 起飞功率1300hp,3000m处最大功率1200hp
桨叶:三叶金属定速变距螺旋桨
性能诸元:
最大速度:4000米处530km/h
巡航速度:440km/h
最大航程:3200km
实用升限:11200m
爬升性能:0-5000m 5分49秒
翼载荷:121kg/m²
武器装备:
航空机枪:2xHo-103 12.7mm机枪
备弹:共500发
可挂炸弹:2x50/100/250kg炸弹
副油箱:可挂两枚200l可抛弃副油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