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 重阳节经过2000千多年的变迁,已经成为多元性的节日,并存在着各种习俗,我国在1989年将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1、陪伴老人 九九重阳,以其长久长寿之义,定重阳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当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让老人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以宏扬敬老的美德。 2、赛风筝 九月是秋天,天高气爽,过去青少年在这天争放风筝,俗语说: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
重阳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扩展资料: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一般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了解一下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
农历9月9日是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是重要的汉族传统节日。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时至汉代,此时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九月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在今天,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