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中国每个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每个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所有传统节日有:▪ 春 节▪ 元宵节二月段弯二龙抬头▪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起源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现称朔望月,即后所述“阴月”)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朔日)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现称回归年或太阳年,即后所述“阳年”)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时(夜半)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如前所述),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其实指导农时的是夏历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纪年不用公元纪年法而用民国纪年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元宵节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樱脊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握颂闷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来源: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冬 至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