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亩缺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偶:举一端,即举例。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桥耐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敏游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