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正念

正念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卡巴金(J.Kabat.Zinn)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

在这种精神训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以及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作评判。

因此,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正念因为对于人们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疏通作用,“能帮助我们从这种惯性又无知无觉的睡眠状态醒过来,从而能触及生活里自觉与不自觉的所有可能性。”因此,在现代心理学中,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

所谓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正念疗法并不是一种心理疗法的特称,而是一系列心理疗法的合称,这一系列心理疗法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正念”为方法基础。

正念冥想3种练习方法:

方法一:有意识地觉察。

当我们在做正念训练的时候,常常会让练习的人去觉察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例如:走路、吃饭等等。

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难的?

难道我平时不知道自己在走路、吃饭?

然而正念里面的觉察并非平时那种模糊不清的“知道”,而是有意识的对于正在做的事情进行深度的关注。

用吃饭来举例,平时你可能会一边聊天一边吃饭,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甚至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在吃饭的同时,你的脑海里面可能还有其他好几件事情在转。

这个时候你虽然在吃饭,你也“知道”自己在吃饭,可是如果叫你现在停下来,回答一下刚才入口的那一口饭菜是什么味道,或者回答一下刚才的那一口吃的是饭还是菜,你可能都不能够马上回答出来,就更不用提让你说出你刚才吃饭时的内心感受了。这种仅仅模糊的“知道”自己在吃饭的状态并不能称作“有意识地觉察”,它和正念进食的状态是不同的。

而当我们进行“有意识地觉察”的时候,我们会清晰的知道我们进食的过程,清楚地感觉到事物的味道,即使我们中途走了神,我们也会注意到并且能够把注意力拉回来。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真的感受到平时注意不到的东西,才能有意识的锻炼我们的思维。

方法二:专注于当下

当我们任由自己的头脑天马行空的运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思绪真的是五花八门、十分混杂的,有无意义的;有烦躁压抑的;有兴奋激动的;有伤心难过的,还有生气的、自责的、仇恨的、开心的,等等。

这些思绪大都具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它们都是由过去的某件事,或者由未来的某种可能性的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如果我们任由自己被这些思想、情绪带走,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无法自拔的痛苦状态。

其实,过去的事情终究是已经不再,未来的事情也终究还充满未知,只有当下这一刻,才是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和把握的。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往往最不愿面对当下这一刻的自己,总是想要逃往过去或者未来。

在正念的训练中,我们尽可能的专注在当下这一刻。

不过如果你真的习惯性地又开始去想过去和未来的事情,那么你也应该觉察到“啊!

我现在这一刻正在想着过去(未来)的事情!”

然后你可以慢慢的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当下这一刻,拉回到对于现在状态的觉知上来。

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的专注力会有所提升,同时我们对于自己的思维也更能把握,能够更快的从不良情绪的影响中走出来,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正能量。

方法三:不主观评判

平日里,很多时候有些事刚刚一出现,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迫不及待地去给它下个评论。

如果学习过《易经》的朋友就会知道,任何事在人看来只有三种类型:好、坏、无所谓。而在正念的练习中则刚好相反,我们不去下定义,不去评判事情的好坏,我们只是简单的觉察发生的事情,然后如实的接纳它正在发生的这个事实。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去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而引发自己的不开心情绪,也不去因为某件事情的发生而引发自己开心的情绪,对于“好”与“不好”的事情平等对待。即使产生了某些对事情评判的想法,我们也只需要觉察它,并任它自行消逝。

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渐渐的就能够减少自己的心境被外物干扰的程度,逐渐的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明亮。

温馨提示:刚开始进行正念冥想练习的时候,你可能会因为觉察到一些不适感而感到不自在,比如你觉得腿部某个位置不舒服,会急于想赶走它,试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不要去主观评价这种不适感对自己是好是坏,就由它客观存在就好,自然地与之同在。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