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公孙鞅是谁

公孙鞅是谁

公孙鞅指的是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这是该传第二段的开头部分。可见,他在见秦孝公之前,是叫“公孙鞅”的,“卫鞅”称号的开始,是在秦孝公见他之后。什么?怎么又跑出一个“公孙鞅”?怎么见到秦孝公的前后,会有两个“鞅”?从“公肢行孙鞅”转变到“卫鞅”?还是回到《列传》的第一段:“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仔细历袜哗分析一下这一段,我们才有半点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是卫国的君主的小老婆的公子,所以,“卫鞅”是以出生籍贯来称呼他;他的姓氏是“公孙”,所以叫他“公孙鞅”;他的祖先原来姓姬,所以,叫他“姬鞅”也不会错。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姓公孙氏”?我们知道,古代的姓与氏是分开的,姓是祖先传下来的,氏是开枝散叶、子孙多了之后,为了有所区别而作分支,从而命名的。照这样说,他应该是姓“姬”,氏“公孙”了。这样一解释,见秦孝公之后叫“卫鞅”,也是合适的。因为在好喊秦国,他却是卫国人。就像一个中国人去了美国,不会自称成都人,而会自称中国人一样。但是,问题又来了,“卫鞅”并不是秦国人对他的称呼,而是司马迁对他的称呼。这就有点奇怪了,本来为了叙述的连贯性,姓名一以贯之是最流畅明白的,为何司马迁却故意要改变称呼呢?看了文末的议论,我们才恍然大悟:“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终其一生,司马迁是把他当做一个坏人来写的:刻薄,寡恩,叛逆,欺瞒。卫国人,却去帮秦国做事,一个名字的改变,竟隐藏着作者良苦的用心。至于商鞅的由来,应该是他封于“商”这个地方,再加上他唯一的、始终未变的名——“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