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如何入定?

如何入定?

一、解答禅定方法最详细的是天台宗修习“止观”的经典。天台宗智者大师讲过四种修“止观”的法,也是在教入禅定,即《摩诃止观》、《禅波罗密门》、《六妙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二、禅定可分为八种。色界天有四种禅定,无色界天有四种禅定,常称为“四禅八定”。  三、入禅定的方法:《六妙门》中介绍了入定的六个步骤,即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1、数:数息为六妙门之第一步。所谓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间,叫一息,也叫一念。数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计算其次数。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心收拢之后,一到心无散乱时就不要数。如果再数,则是头上按头,多此一举。不用数之后即须随息,若强再计数,便是自增妄想; 2、随:数到了息就不要数,于是进入随的情况。此时即如后世道家所说“心息相一”。心念与气息如同盐与面粉结合成一体。心念仿佛是探照灯,气息如飞机,飞机飞到那里,探照灯就照到那里。此时心息相依.气息一吸即到足,产生轻快之感,不想下坐。但还未到禅定之境。即身上快感升起,对于发大财,做皇帝,男女之欲似乎已不再需求;   3、止:息灭之后即止,如密宗的宝瓶气。息也灭了,杂念也停了,称之为止。。止通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定于禅学里为共法,止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念差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   4、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从起观与修观而得; 5、还: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于得失、是非、人我,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6、净:还之后为净。此是真正的净土。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以上六项,简略说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门。  若已做到了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一念之间具足六妙法门。止为定之母.定为止之果。观为慧之母。慧为观之果。六妙门中前三步,一数、二随、三止属于定学。后三步,四观、五还、六净,则属于慧学领域。  六妙门之中,如上所述并非一一顺序修习。适合哪一门因人而异,应反复斟酌试炼,如发觉某一门入静入定最快,可择其门勇猛精进,如发觉停滞不前可改择侍枝其他门入道,此门停滞再择一门。如是六妙门,不止于门,门门相通,定慧双修。  四、四禅八定简介:   1、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一个人进入初禅前,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有冷、暖、动、痒、涩、滑、轻、重等八种感觉;进入初禅后,在定中会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   2、二禅:也称为“定生喜乐”。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   3、三禅:也称为“离喜妙乐”。当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4、四禅:进入三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老高敏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5、空无边处定: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6、识无边处定: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   7、无所有处定: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8、非想非非想处定: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  说明: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