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所以“逍遥”即“翱翔”,故“逍遥”有悠然自得差卜,纵任无为之意,而“游”则乃活动之意。因此篇名“逍遥游”即已体现出了庄子的无为思想。 《逍遥游》全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章首句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通过鲲鹏与啁啾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引出了大小的区别,并且道出了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文,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第三部分,论述有用和无用,指出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品,《逍遥游》深入的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无己”、“无功”、“无名”道出庄子无为遵循客观规律的思想,从而解脱身形上的束缚,而在其中最为重视“无己”的重要性,也就是给自身制造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由此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无用之下寻求其合适的有用之处。 在我看来,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体现出了其“言不尽意”的思想,虽然全文中都戚隐是表达对一种自由进行无限的憧憬,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此之外的意蕴。庄子的这种境界是我们众多人内心深处中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然而作为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很快的当今社会是很难去实现的,可以说,这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内心的苦闷追求。 但是要实现之也不是不行的,在我们的精神领域中,我们应该去追求这种逍遥无形的状态,心无旁骛,不受外物过多的束缚,就像宋荣子所为一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方且可以在心中树立独立自由的世界。而此前提也许就应该做到虚静状态,此虚静非彼虚静,此虚静非割断主观与客观世界的联系而是淡化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盲目性影响,通过高度的反省过程,达到心灵的虚静,从而掌握自身的变化,并洞悉外在的变化而不是拘泥于特殊的机遇或者固定的目的。 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活的乌托邦理想的人。就像《逍遥游》篇中连叔虚仔穗回答肩吾时所言:“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平凡的人也是最多只能对庄子的那种自由思想所感叹折服却难以深刻的领悟吧,自由的精神状态是普天之下人人所追求的境界,然而各人又有其不同,然而庄子的这重思想无不为人们的心之所向高亢了一曲故引起了千百年来的诸多共鸣。 另外,你还可以看一下http://www.mmmppp333.com/text/cinema/zhuangzi2/01.htm。
相关文章
-
【滑客】的名字为何叫滑客?是表达什么意思呢?
2023-08-05 02:25 阅读(584) -
鬼步舞TIM的那个背景音乐为何到现在也没人找出来?找到的发个TIM的MP3地址给我!
2023-08-05 01:29 阅读(579) -
四川安岳男子杀害熟睡妻子,为何网友会说“杀妻也传染”?
2023-08-04 00:39 阅读(677)
1 老师为何排队搭伞廊?
612 阅读
2 穆加贝为何拒绝辞职?
649 阅读
3 室外烧煤取暖,为何被拘?
587 阅读
4 杜兰特为何向雷霆道歉?
635 阅读
5 孟非为何强调相亲真诚?
68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