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明朝杨溥生平事迹

明朝杨溥生平事迹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谥文定,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生平 建文、永乐年间 杨溥自幼家贫勤学。建文元年,其中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中庚辰科进士二甲十八名,与杨荣同授翰林院编修[1]。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杨溥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一日太子读《汉书》时,称称张释之有贤才。杨溥曰:“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若非汉文帝宽仁,他也无法行志”,此后杨溥特意编撰汉文帝的事编呈上。朱高炽读后大悦。之后,杨溥因丧归乡。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监国,命其赴任[2]。永乐十二年,因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迟缓,招致朱棣大怒。黄淮、杨溥等侍奉东宫的官员均因此下诏狱。当时家人供食屡次断绝,而明成祖之意又难测,杨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这样恶劣情况下,杨溥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类经史子集书籍,十年牢狱仍不辍[3]。 洪熙、宣德年间 明仁宗即位后,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朱高炽因为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诏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次年,仁宗在思善门旁建造弘文阁,并选拔文臣中有学行的人担任。杨士奇举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举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仁宗还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之后,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职弘文阁事务[4]。次年,朱高炽驾崩,明宣宗即位。其罢免弘文阁,并召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处理机务。宣德四年,他回石首源和奔母丧,之后再次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务[5]。正统年间 明英宗即位后,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共同请开经筵,在选择讲官时候,必须是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并且上奏请谨慎选择宫中内臣,太皇太后见奏后大喜。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见英国公张雹闹盯辅及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人进入。她对众人说:“你们都是老臣。现在嗣君年幼,希望你们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杨溥向前说:“仁宗皇帝经常念及您的忠诚,屡次叹息,未曾想到我现在还能见到您。”杨溥听后感动落泪,太皇太后也哭泣,左右众人均倍感悲恸。当时仁宗还为太子监弯哪国时,备受汉王朱高煦谗言,东宫多位大臣被牵连入诏狱,杨溥与黄淮等人一进就是十年,且数次濒临死难。仁宗时常在宫中叨念诸臣,长久后张太后亦因此怜惜。太皇太后随后对英宗说:“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6]。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溥晋升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又因为继杨士奇、杨荣二十年后入内阁,于是三人共称“三杨”[7]。正统六年,请求归乡省墓[8]。当时,宦官王振尚未敢蛮横,天下清平,朝廷无失政,三杨的美名也传至朝廷内外。当时以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则为“南杨”。其中杨溥为人廉直宽静、没有城府。性情恭谨,每次上朝均沿墙而走。诸位大臣论事发生争议,杨溥则平心处之,众人皆叹服。当时人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均是他人所不及的[9]。然而,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内阁中的新人马愉、高谷、曹鼐都为后进之人,杨溥日益被孤立,王振却更加干预朝政。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赠太子太师,谥文定。三年后,王振诱导年幼的英宗北征蒙古,在土木之变中被也先俘获,明朝朝野陷入混乱。当时人们追思若三杨尚在,肯定不会走到那一地步了[10]。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明史/卷148 ^ 《明史》(卷148):“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 《明史》(卷148):“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 《明史》(卷148):“十二年,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黄淮逮至北京系狱。及金问至,帝益怒曰:“问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明史》(卷148):“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尝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赐钞币。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士奇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诏官继博士,敬编修,澄给事中,日值阁中。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寻进太常卿,兼职如故。”^ 《明史》(卷148):“宣宗即位,弘文阁罢,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居四年,以母丧去,起复。九年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如故。”^ 《明史》(卷148):“英宗初立,与士奇、荣请开经筵。豫择讲官,必得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数人供职。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怆。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仁宗时时于宫中念诸臣,太后亦久怜之,故为溥言之如此。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明史》(卷148):“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溥后士奇、荣二十余年入阁,至是乃与士奇、荣并。”^ 《明史》(卷148):“六年归省墓,寻还。”^ 《明史》(卷148):“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杨”,荣曰“东杨”,而溥尝自署郡望曰南郡,因号为“南杨”。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 《明史》(卷148):“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官其孙寿尚宝司丞。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三杨杨士奇 | 杨荣 | 杨溥官衔前任:杨士奇明朝内阁首辅1444年—1446年继任:曹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