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

2.3.1.1 自然条件

对于矿区土地利用来说,首先取决于自然资源限制,自然供给是缺乏弹性或无弹性的。矿产资源禀赋是矿业用地的决定性因素,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决定了对其利用必须尊重资源本身的特殊性,矿产资源的储量是天然赋存的,不能输入,也不能再生。矿产开发利用的规模受到资源数量、质量,矿床地质条件,开采条件制约。

资源的开采是导致矿区土地资源变化的直接驱动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人为因素造成矿区土地资源破坏,采矿活动对土地利用影响不仅取决于被开采矿物的种类、采矿方法、猛悄祥采掘机械的选用,还取决于矿山周围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采矿活动对土地最直观的影响在于使矿区周围的地形发生变化。

矿区资源绿色开发,即把矿区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与环境协调一致地开发矿区的矿产、土地、森林与水资源等异类资源。从产业入手,在矿产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环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矿区格局向紧凑型发展。

2.3.1.2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矿业发展的动力,形成了矿业用地的扩展。武安市仍然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以扩张型为主,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成为矿业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武安市矿业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动力在矿业用地空间演化的进程中占据了决定性地位。过去,随着武安市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呈逐年增长,以资源为依托,与矿业相关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又进一步促进了矿业用地空间的加速扩展,空间松散向外扩展,矿业用地分布分散,紧凑度指数下降。而目前的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或缓慢发展阶段,矿业用地空间扩展转为内涵式空间扩展,其特征表现为转向内部充填,复垦改造为主,紧凑度明显上升。

2.3.1.3 产业结构调整的转换驱动

我国的矿业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地方经济对矿产资源产业的依赖度很高[113],武安市也是如此。2006年武安市国内生产总值290亿元,财政总收入33.5亿元,人均GDP达4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从宏观分析,武安的产业结构历经多年的发展呈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次序,说明目前还是以工业发展为主,存在大量工业、独立工矿用地。武安市已具备了谋求更大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主导产业冶金钢延伸产业发展迅速,具备了比较稳定的产业基础。但也面临着冶金产业一枝独大枝搏,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服务业发展还不完善等问题。

武安市目前尚处于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在以矿业发展为主的同时,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114]。随着矿业结构的调整,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规模相适应,矿山“小多散”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矿业经济稳步递增,矿产品加工业形成规模化、基地化,达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矿业用地呈现集中布局。

武安市工业产业结构的改变影响着产业布局的用地调整,从而影响矿业用地布局。随着武安经济结构提升和以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为主,即产业层次迈向高加工度、精细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运带、专业化,逐步提高地区矿业产业的规模效益,将为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提供重要的发展条件,集约用地将创造矿区发展的新空间。

2.3.1.4 生态环境观念的提高

按照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发展的进程,人类正经历着以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持续维护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时代或生态社会[115]。生态观念的进步改变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生态美等以生态观念为核心的认识体系全面建构起土地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关注人类与自然整体和谐、合理利用能源的生态文明观;以活力美、和谐美、创造性和参与性为特点,注重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美学观点[116];摈弃人类中心论、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以及动植物与环境之间价值的生态伦理观与价值观[117];将矿山系统视为生物圈的一个环节,从矿山开采的全生命周期关注能量流动过程的生态观;以上这些生态观念的提高,完全改变了人们对自然、对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发展生态的时代中,矿山的建设者们已经开始把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作为矿业用地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