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燕王扫北评书中的主要人物

燕王扫北评书中的主要人物

1、主要人物燕王朱棣 、胡大海 、常茂、丁世英、胡德纪、朱沐英、于皋、田再 彪 、马皇后2、简介这部书主要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为巩固朱家帝业,排除异已,不择手段地残害功臣宿将。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朱元璋内部也发生了分岐。马娘娘利用垂帘听政的机会,祖封小王,把四皇子朱棣封为"燕王"赶出南京,名义上叫朱棣去扫北,实则设下重重陷阱,欲置朱棣于死地。在众多英雄的保护下,朱棣终于化险为夷,来到燕京。为了扫除韩马两党,为死去的功臣宿将报仇雪恨,燕王挂孝南征。通过你死我活的较量,最后终于打到南京,清算了韩马两党的罪恶。燕王登上了大明永乐皇帝的宝座,重建万里长城,巩固了边防,从此,明朝进入了安定、生息的局面。3、介绍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铅虚裤,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誉宽,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槐简。河北省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燕王扫北,把河北一带的人都杀死了。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北平(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和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称“靖难之战”,即民间流传的“燕王归北”。燕王为什么对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呢?史书上说:“惠帝(即建文帝)承太祖(朱元璋)遗威余烈,因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服,成祖(即燕王)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可见当时百姓在思想上倾向建文帝,而不倾向燕王。其实燕王在发动“靖难”战争之前早就看出这一问题了。当僧道衍密劝燕王发动战争时,燕王曾忧虑地说:“民心向彼,奈何!”(《明通鉴卷十一》)。 不出燕王所料,当他发动“靖难”战争后,各地官民对他进行了顽强抵抗。据《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另外战争期间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河北人口急剧减少。史书上记裁“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当时景状之惨,可想而知。“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公元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乱军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山西民申处山等上言:“请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于是便在山西洪洞县建立一个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洪洞县里老槐树”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