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浆化作用是指在没有发生灰化过程的条件下,土壤漂白层次以及伴生的滞水黏重淀积层的形成作用。湿润但又有较明显干湿季节变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处于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中。在雨季,含高量有机质的表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的还原环境,颜色较深矿物中的铁、锰呈低价易溶态向下淋移,黏粒部分深色的有机物质也向下淋溶,土壤表层或次表层黏粒含量降低,颜色也逐渐变浅。向下淋移的Fe2+和Mn2+随渗透水和黏粒下移到土壤中下部后,由于水分减少,遇空气氧化为高价的Fe3+和Mn4+,并在土壤颗粒表面淀积下来形成胶膜。黏粒的淀积形成的黏重淀积层加剧了表层的滞水现象,使Fe2+、Mn2~和黏粒进一步向下淋移。这样,土壤次表层的质地逐步粉粒化,颜色进一步变浅,几乎呈白色。氧化还原交替引发的铁解作用是白浆化作用的主要机制。白浆化也称漂白淋洗作用、假灰化作用等。白浆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等地,世界上许多国家与我国白浆土相同或类似的土壤(如美国的漂白潮湿淋溶土albaqualf)也多有分布。
想要了解更多“白浆化作用”的信息,请点击:白浆化作用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