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恰同学少年第二部

恰同学少年第二部

湖南著名导演龚若飞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突然有个想法,打造一部教育题材电视剧。” 龚若飞回忆当时的情景,“欧台那段时间看了大量关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书籍,包括《毛泽东与他的25个老师》,他一直在思索,湖南第一师范在短短几年出了那么多人物,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这些人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其中一定有什么规律。如果我们把这种教育的规律寻找出来,对于现在的青年教育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  作为一名湖南人,欧台的一番话让龚若飞心潮澎湃,他立刻与相识的几位编剧约写剧本,可是写出来的剧本却似曾相识。“我一直认为,反映伟人的电视剧,若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和好的形式来表现,很难让观众接受。”  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伟人的青年时代,这种困惑一直到龚若飞与编剧黄晖走进长沙第一师范时才有了突破,“当我走近那些欧式建筑,流连在毛主席曾经求学的青葱校园,触摸到现在还保存着当年主席穿过的校服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白衣胜雪、长发飘逸,我觉得只有青春偶像剧这种形式才恰当。”  两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  可是由于《恰同学少年》定位独特且史料有限,主创班底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剧本几经打磨,数易其稿。从最初提出的‘做一部学生若何求学,老师若何育人’的电视剧,到《恰同学少年》正式开机就已历时两年多。其间的辛苦,龚若飞甚至用“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感慨来形容。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之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虽然观众依然普遍反映剧中毛泽东的形象和中老年时期不完全一样,但龚若飞表示这样的设计绝对是合乎逻辑的。“我们一直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为了让电视剧更好看也更真实,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作了一些合理想象。“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个性突出、富于挑战、有些偏科,但因为他碰到了学贯中西的好老师,如杨昌济等,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所以这部剧的主题思想就是求学、育人四个字。”  邵华赞成“青春偶像剧”的提法  《恰同学少年》拍摄完后,龚若飞邀请邵华将军观看,她也非常赞同把这部电视剧标以“青春偶像”的字样,“这部作品是描写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同志,那个时候的他风华正茂,正是追求理想的时候,当然应该是偶像剧。”  有了邵华将军的肯定,龚若飞越发肯定当初给《恰同学少年》的定位是正确的。龚若飞认为,《恰同学少年》将会给青春偶像剧重新下一道定义,即:真正有价值的青春,正是为整个人生打下基础的流金岁月。像毛泽东这样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青年,才应当是当代年轻人真正的偶像。  采访结束时,龚若飞还欣喜地告诉记者,湖南卫视正在协调播出时间安排《恰同学少年》重播,另外《恰同学少年》第二部筹拍工作也将作为湖南广电大片战略的下一部计划提上日程, 至于是否沿用第一部的演员,则要看这群年轻人是否合适第二部的剧本要求。  专访《恰同学少年》编剧  黄晖:“红剧”也是启袜槐成长动力  纠正:《恰同学少年》不是偶像剧  《恰同学少年》不仅表现了毛泽东等一批历史伟人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也初次描写了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这让很多人把它跟时下风行的日韩青春偶像剧画上了等号,认为这是一部“红色”偶像剧,对此黄晖表示自己并不赞同。  “这部剧的题材是很严肃的,它是对现今教育模式的一悄友种反思。其实当初我们定位的是杨昌济和蔡和森这对历史上有名的师生,后来经过多方考量,大家都觉得毛泽东的形象更深入人心。而这部剧的主题思想就是‘求学育人’这四个字。”而这部剧的教育意义也远远超过那些日韩偶像剧所表达的浅薄思想。”  欣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此片  “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没有胆量把小我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走向联系起来了,他们不关心历史,不关心时事,每天只为自己而活。现在,我们拍这部剧意在用伟人们的经历好大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志存高远,永不松懈,是每个时代的青年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不过,让黄晖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此片了,而且90%的人都很喜欢看。“这是我们拍摄之初没有想到的,这部剧被这么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让我看到了‘红剧’已不仅是我们这代人的回忆,它已经逐步成为年轻一代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