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期都督相当于现在的方面军司令。
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差者则罢官。
魏晋以后”大都督“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都督是地方军政长。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都督的起源: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早庆镇是后一种。持节都督来源于汉代的督军御史,职责是监督州郡镇压“盗贼”。
如东汉顺帝时,御史中丞冯绲持节督扬、徐二州兵镇压九江“盗贼”,就是一例。其后,又以中郎将督军,更增加了军事统帅的因素。汉末董卓之乱后,州郡拥兵割据称雄,朝廷为了笼络他们,有以将军兼督数州或都督某州的称号。
献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绍为大将军,赐弓矢节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见于史籍的持节都督。大约同时,魏武帝曹操以程昱为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这种都督就成为统治地方的军政长官了。
扩展资料:
都督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司令,在我国,司令和司令员没区别,不过司令员是正式称谓。
军、兵种、武警总部、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卫戍区、警备区、海军舰队、军陆粗区空军和各基地的军事主官称作司令员。
2012年(壬辰年)10月28日各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统一改称为:司令员。
其它国家军队没有司令员的叫法,一般都称呼司令。
司令员是规范的称呼;司令是口语,不规范,特别是在行文或著书时不应使用“司令”。但两种叫法的都是指某部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督